【荆楚网】武汉工程科技学院马院“思政课”走进社区幸福食堂
【光明日报】以国防教育厚植学生家国情怀
【央广网】武汉工程科技学院将叙事取向生涯咨商引入辅导员培训
【极目新闻】又潮又好玩!武汉工程科技学院文创潮玩周开幕
【中国教育新闻网】武汉工程科技学院:20年6万毕业生奔赴祖国建设一线
【光明日报】砥砺耕耘 桃李芬芳:武汉工程科技学院迎来建校20周年
【楚天都市报】构建全球化教育体系 迈向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写在武汉工程科技学院二十周年校庆之际
【教育在线报道】既燃又飒!武汉工程科技学院第二十届田径运动会开幕
【小e教育】索菲亚大学校长赴武汉工程科技学院开展访问交流
【中国教育在线】以“心”育人 共赴未来 索菲亚大学校长赴武汉工程科技学院开展访问交流
建设教育强国 铭记历史担使命 培根铸魂育新人 | 武汉工程科技学院举行 “2023年大思政课建设”系列活动启动大会
本网讯(通讯员 王艳 郝晓鹏 图片 李润昊)九月秋风起,十里桂花香。在新中国成立74周年之际,纪念九·一八事变92周年之日,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进一步推进“大思政课”建设,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9月18日上午,武汉工程科技学院与玉溪市聂耳文化中心、武汉市中山舰博物馆在综合楼联合主办《中国的声音——聂耳和国歌的故事》图片展。围绕图片展,馆校三方联合开展了“2023年大思政课建设”系列活动。武汉市中山舰博物馆副馆长刘新阳,玉溪市聂耳纪念馆负责人张蕊,玉溪市聂耳纪念馆全国百佳讲解员白岚,武汉工程科技学院副校长杨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廖璐莎,党委副书记、校长助理唐军国,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阎占定出席仪式,马院教师代表以及求是宣讲队队员代表参加会议。会议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高莉主持。
一、整合资源 搭建思政“大平台”
活动伊始,全体起立,奏唱国歌。在慷慨激昂的国歌声中,《中国的声音——聂耳和国歌的故事》活动拉开序幕,杨伦致开幕欢迎词。他首先指出,在九·一八事变92周年之际,我们馆校三方共举活动,是对聂耳的爱国主义精神、对红色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也是为了鼓舞全校师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为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用好红色资源、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他对本次系列活动以及未来的馆校合作提出三点希望:一是整合资源,课程育人;二是志愿服务,实践育人;三是聚焦专题,文化育人。会上,聂耳纪念馆负责人张蕊说道,《中国的声音——聂耳和国歌的故事展》来到武汉工程科技学院,实现了高校思政教育与红色文化内容的有机融合,既是提升新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也是玉溪“讲好聂耳和国歌故事”的具体实践。
接着,刘新阳说,在九月十八这天举办跨区域、馆校联合的大型活动意义重大,本次合作扩大了合作范围,探索出了更好的实践教学方式,真正地让红色文化转化为青年学生人生教育中的“鲜活”素材,更好地引导学生筑牢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
开展仪式后,馆校三方就“共建思政课”进行了交流座谈。座谈会上各位老师纷纷发言,各抒己见。唐军国指出,本次与中山舰博物馆、聂耳文化中心的合作有效链接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内外红色文化资源,共同探讨了馆校合作、思政课沉浸式和体验式教学示范等项目,提高了学生的获得感。阎占定对中山舰博物馆在本次三方合作中的牵线搭桥表示了感谢,他认为深化馆校合作,深挖研学课程,搭建学生志愿者实践服务平台,既可以发挥博物馆的文化服务功能,又可以促进高校思政教学改革,构建馆校一体的红色教育教学体系,极大推动红色资源在校园的传播发展,为馆校深入创新合作方式法提供更多的机会。
交流会上,杨伦肯定了前期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中山舰博物馆合作取得的成绩,在将现有合作做实做细的基础上,充分拓展新的合作方式,既要充分利用馆藏资源,更要充分利用校园资源和网络资源,可与我校相关专业共同打造沉浸式话剧教学,开发文创产品,让红色资源在青年学生群体中活起来,让红色资源成为我校思政教育的亮眼名片。刘新阳也大力肯定了与学校合作以来取得的一系列成绩。他希望能够进一步实现馆校的深入合作,将馆校共创的文创产品向社会开放,推进博物馆由收藏中心向传播知识、传承文明的教育中心转变。
二、守正创新 建设思政“大课堂”
学校充分利用“开学思政第一课”这一活动载体,强化对师生的教育引导,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自身的青春年华在新时代焕发出绚丽风采,2023年9月18日上午,廖璐莎在综合楼一楼以“立德博学 笃行创新 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为主题,讲授了一堂意义深刻、润泽心灵的思政第一课,2023级新生代表参加。她从92年前的“九一八事变”讲起,借“聂耳与国歌”的纪念活动,从“庄严而坚定的民族颂歌”、“凝聚民族力量的核心信念”、“办让党放心、人民满意,受社会尊敬的一流民办高等教育”三个方面教育引导学生努力奋斗,展现武工院的人文底蕴,培养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坚定“四个自信”,胸怀“国之大者”,自觉担负时代使命,为祖国贡献青春力量。
课程结束后,同学们掌声雷动,纷纷畅谈聆听体会,“奋斗是青春最靓丽的底色,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文化素质,努力成为祖国的血液和力量。”高莉也鼓励大家“都能够不负时代,不负韶华,将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中,争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讲好故事 革命薪火“代代传”
《中国的声音——聂耳和国歌的故事》图片展在综合楼一楼大厅举行。听完思政第一课的师生们认真聆听了玉溪市聂耳纪念馆全国百佳讲解员白岚的讲解。白岚通过一张张照片,向在场学生讲述了聂耳不畏困难、坚定斗志的成长历程和短暂一生,让学生们深刻感悟为党奋斗、为国而歌、为民呐喊的“聂耳精神”。随后,她将“中国的声音——聂耳和国歌的故事”这一宣讲重任交给了马克思主义学院“求是青年宣讲队”的同学们。她指出,当代青年要赓续红色基因、讲好中国故事,“求是青年宣讲队”的同学们是排头兵,大家要在修炼好内外功的前提下,在各类宣讲活动中一展风采,不负青春、不负时代。
《义勇军进行曲》最能唤起内心的强烈共鸣,接下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组织课堂学生观展,“求是青年宣讲队”开展全校图片展巡讲,共同感悟“聂耳精神”,不断激发出爱祖国、爱人民、一往无前、自强不息的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这一重要论述为进一步办好思政课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我校马院探索开辟立德树人新路径和铸魂育人新方法指明了方向。近年来,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全面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不断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我校马院前后建立了四个实践教学基地,两个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基地。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了“求是宣讲团”、“求是青年宣讲队”,打造了“求是杯”思政课实践教学品牌,致力于将思政课打磨成具有理论深度、价值高度、时代鲜度、生活温度、奋斗态度的新时代“大思政课”,使党的创新理论“入耳、入脑、入心”,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进一步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引导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以实际行动和扎实业绩服务教育强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