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胡晓峰为我院入党积极分子授课——“四史学习教育专题党课之改革开放史”

文章来源: 点击: 1,112 次 更新时间:2021-04-22 13:42:04

  2021年4月21日晚上六点整,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胡晓峰老师以“改革开放史"为主题给第三十二期党校学员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讲座。

  课程开始,在一阵阵热烈的掌声之后。胡晓峰院长直接进入主题,提出“革命是为了什么?”引发大家思考。胡院长以中国近代史为切入点,向大家介绍中国近代从积贫积弱到逐渐强大,讲述了中国改革发展道路漫长曲折,用一系列精准的数据,向全体学员客观展示了自70年代起到90年代末中外经济情况的对比。

  胡晓峰院长首先讲到,改革开放分为改革和开放两个部分。中国对内实行改革,对外实行开放。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改革开放”的提出生动形象表达了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追求,昭示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新的内涵和时代精神。同时又提出了两个问题让大家思考:中国的改革道路为什么难?改革为什么从农村开始?这两个问题深刻反映了中国改革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我们后辈铭记先辈的牺牲和贡献。

  胡院长先向大家讲了集体生产时期国营企业的生产现状,同时又例举了改革开放之前部分偏远地区人民的穷困生活现状。又随即引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改革走过了光辉历程。农村改革发端于1978年末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大包干”,后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扩展至全国所有省份。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方式,开启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改革开放以来,城市以国有企业切入,“推行多种形式的经济承包责任制,给经营者以充分的经营自主权”实行单一公有制,政企分开,按劳分配等措施,推进了城市的改革。

  紧接着,胡院长用一张图让我们深刻理解对外开放主要是从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切入,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到沿海经济开放区再到内地,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建立经济特区增强了国内外经济文化合作与交流,也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快更好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改革开放史是一部当代史,我们都是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参与者和见证者。正是由于改革开放,新中国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正是由于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战胜了各种风险挑战,不断与时俱进,永葆生机活力;也正是由于改革开放,我们在世界上把社会主义的旗帜举住了、举稳了。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向广大人民和全世界人民交出了一份不容置疑的高分答卷。证明了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的制度优越性和高度的向心力、组织力、行动力。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即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从封闭半封闭向全方面开放的转变,人民生活从温饱向基本小康社会的转变。

  最后胡晓峰院长指出,实践证明,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没有中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把改革开放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就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图文:刘伟 崔学通 审核:刘荣)